唐卫毅:广州市长饿着肚子接访需基层反思
透视广州市市长的大接访日呈现的局面,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畅通民情民意渠道的问题,这也是当今各级*府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大问题。我们常说,在其位,谋其*。如果把原本能够在基层部门解决的问题都集中到市长这里,市长即使累死了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困难找市长”只能显现出科学管理不到位,职能部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坐着接访两个半钟头———去一次洗手间———站着接访两个半钟头,6月26日9时到14时30分,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是这样度过的。在广州市首次举行的市、区、镇三级*府官员大接访活动中,张广宁一共接下了436名群众的142份信访材料,几乎是以往市长热线受理量的10倍。而在全市范围内,各级领导干部26日共接待群众4576批8350人次,规模之大全国首见。(《南方》6月27日)笔者注意到,此次广州市开展的*府官员大接访活动,突出体现出三个特点:其一是规模之大、信访数量之多,远远超出信访常量。比如,仅市长一人接待的群众就达436名,接下的信访材料142份,几乎是以往市长热线受理量的10倍;其二是市民投诉的焦点问题依然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社保、住房、拆迁补偿、环境污染以及法院判决执行不力上;其三是信访遗留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不少群众由于常年信访都没有得到满意答复,情绪激动,一见到张广宁就握住他的手死死不放,一边流泪一边反映情况,突出反应出压抑已久的心情。广州市开展的市、区、镇三级*府官员大接访活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效果明显、成绩突出,但是从深层次上看,却是一次信访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市民蜂拥而至,甚至一度场面较为混乱,一方面说明市民对通过市长接待解决问题抱有很大期望;另一方面则说明市民找*府部门解决问题实在太难,不得已才来找市长。市民都依赖找市长反映问题、解决问题,是不是一种和谐的信访渠道?在笔者看来,靠市长饿着肚子搞接待绝非长久之策。市长作为一座城市的最高行*首长,原本更应该注重解决宏观层面的问题,解决*策制度上的问题,而不宜陷入“潮水般”的信访接待。尽管《信访条例》明确规定要建立行*负责人信访接待制度,市长有必要定期与群众见面,但是市长接待日,不应是“有困难找市长”式的情绪宣泄,应是旨在解决重大问题、突出矛盾,倾听民声民意,把接待日了解和掌握的社会情况,还原为通过建立完善的信访接待制度,使问题和矛盾消化在基层。其实,就目前*府部门的机构、人员、职能来说,设置已经非常全面,职责也非常明晰,比如有专职的信访部门和干部,行*部门中的各级官员、干部亦是有岗、有责、有权。然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信访问题,最终都集中到了市长身上?这些基层的信访部门履行了信访的责任没有?那些群众办事感到不痛快、意见大的部门,在依法行*、消化矛盾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这些问题都有必要引起我们的反思。一个信访接待日,暴露出这么多问题,显然是没有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导致矛盾积累,最终爆发于市长面前,如此结果,只能凸现一些行*部门的不作为,甚至是乱作为。透视广州市市长的大接访日呈现的局面,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畅通民情民意渠道的问题,这也是当今各级*府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大问题。我们常说,在其位,谋其*。如果把原本能够在基层部门解决的问题都集中到市长这里,市长即使累死了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困难找市长”只能显现出科学管理不到位,职能部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依法行*需要管理层级上的职责明确,需要信访环节上的渠道畅通,需要把问题和矛盾消化在基层。因此,笔者以为,靠市长饿肚接待不是长久之策,正如张广宁所表示的:如果每次接访都需要市长出面才能解决问题,那就是一种失败。市长不该是信访的“筐”,信访问题都往市长这里“装”的结果,暴露出信访制度的不完善,信访渠道的不畅通,各级行*部门执*为民的理念没有落实到工作中。因此,要建立渠道畅通的信访机制,需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措施,强化监督,狠抓各级部门责任的落实。同时,凡是在部门及基层由于推诿、扯皮造成的常年解决不了的信访案件,必须实行责任追究,必须向那些不作为的部门及官员亮“红牌”。否则,不理顺层级管理,不实行信访责任制,即使我们的市长穷尽全部力量也难以消化一个城市所有的问题和矛盾,如此,反而还会助长一些部门不解决问题,将矛盾上交的不良作风。唐卫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