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偏方快电子学籍助推学籍管理方式变革
摘 要:电子学籍是以计算机和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式全程管理的学生学籍。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从制度和平台上确保了全国基础教育实行统一规范的电子学籍管理,实现了中小学学籍管理方式的变革。电子学籍管理不仅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优化教育决策,而且能够推动基础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能力,建立学籍信息保密制度,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确保电子学籍管理顺利开展。
中国论文
关键词:电子学籍管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管理方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4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14)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因此学籍管理就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中最庞大的工程之一。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基础教育的适龄儿童数量众多,并且分布不均。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加剧,跨省份和跨地区转学、升学问题使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以地方主管方式的学籍管理不仅出现了“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难以解决跨省份、跨地区转学、升学等方面的学籍管理问题,最终导致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难、升学难等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因此,传统的学籍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一、传统学籍管理受到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
我国学籍管理办法一直受到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府为主管理的体制”。[1]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主要强调地方主管,相应的学籍管理也是由各省自行制定并开展相应管理。在各省主导的学籍管理体制下,不同省的学籍具有不同的数据内容和数据标准,统计数据难以整合。由于缺乏有效的统计数据支持,教育主管部门也难以制定更准确的教育决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流动人口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转学和升学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传统以省市主管的学籍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电子学籍管理实现学籍管理方式变革
教育信息化为基础教育的学籍管理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年)》明确提出“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我国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学籍管理制度,配套实施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基础教育学籍的全国统一管理,努力解决当前由于学籍管理混乱所产生的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的学籍管理全面地记录每个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包括:①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②学籍信息证明材料;③综合素质发展报告;④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⑤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⑥享受资助信息。[3]为了有效地实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育部从2010年就开始启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努力构建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籍注册、学籍异动、升学、转学等信息化管理,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实时监控与管理。[4]
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电子学籍管理方式,实现了传统学籍管理方式的变革。所谓电子学籍,是指采用以计算机和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式全程管理的学生学籍。在电子学籍中,学籍号是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的核心要素,它是以学生的身份证号为基础,在学生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时就进行初次采集,录入到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中,并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阶段中使用。电子学籍的特点是每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籍号,记录学生的所有学籍信息,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全国联,所有的业务管理流程都可以通过络完成。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设分为两期:一期将建设中央、省、地市、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系统中核心的学籍管理和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功能,采用信息化方式管理学籍和营养改善计划;二期将建设校车管理、成绩管理、综合素质评价、查询统计分析和办公等业务管理功能,促进学校综合管理的信息化。[5]
三、电子学籍管理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优势
实施全国统一规范的电子学籍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学籍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之一。相对于传统各省孤立的学籍管理而言,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打通了各省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学籍管理联,它在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基础教育决策、变革基础教育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1.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择校、高考移民等已经成为导致基础教育不公平的重要问题。在传统学籍管理模式下,由于不同省份具有不同的学籍管理办法,建立的学籍管理系统仅局限在本地区范围内运行,地区与地区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因此流动人口子女跨省转学非常困难。既使双边的教育主管部门同意转学,传统学籍管理也需要学生家长在两地往返办理转学手续,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成本上都给学生家长增添了许多负担。
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采用电子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方式,实现了学生学籍管理全国联,跨省转学的申请和审批功能都在上操作完成,从而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了随迁子女跨省转学难的问题。中小学生转学学籍管理流程是由转入学校发起转学申请,经转入学校主管教育局审核、转出学校审核、转出学校主管教育局审核并判断是否外地就读之后完成转学。[6]在管理制度上,《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为已接收学生建立学籍档案”、“接收学生不为其办理转学手续的”、“不按规定为学生转接学籍档案的”等都将依法追究校长和相关人员的。[3]因此,我国实施电子学籍管理方式将努力从管理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上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跨省转学难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公平。2014年1月10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开始联试运行,办理跨省转学等学籍管理工作。[7]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学籍管理正式步入络化电子学籍管理时代。 2.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基础教育发展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是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营养改善计划方面。从国家的层面看,传统学籍管理不仅学籍数据分散、采集困难,而且各省之间的学籍数据难以整合,无法及时动态地把握全国基础教育的学籍信息,从而影响了教育经费、教师编制和教学设备等重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不仅能够管理中小学生的学籍信息,而且能够及时地从整体上反映我国基础教育的学校分布和教育资源分配情况,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经费、教师编制和教学设施配备等方面动态地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以营养改善计划为例,我国国务院从2011年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开始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每年投入160亿元,惠及全国680个县2600万学生。为了保证营养改善计划的资金不被非法占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可以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供详细的学生数据,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落实到位,保障项目所覆盖的每一个农村学生都能吃上营养午餐。
3.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优化基础教育决策
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优化基础教育决策。以我国中西部地区“撤点并校”*策为例,近年来,由“撤点并校”*策引发的负面效应已经突显,农村适龄儿童辍学率进一步上升,农村中小学校车事故频发,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硬件条件和生活条件差,农村文化盲区不断增加。为了解决盲目“撤点并校”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年)》明确提出,“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2]如何合理规划学校布局?信息化时代,教育决策离不开教育统计数据的支持。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运行,将逐步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仓库,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获取基础教育的统计数据,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促进教育公共*策更加合理。
4.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管理方式变革
在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我国县级及其以下的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还相对落后。从整体上看,我国县级及其以下的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站主要用来发布信息,远没有达到开展络化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于中小学校而言,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建立了学校主页,发布相关教育信息,然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都没有建设学校主页,更不用说络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建设开启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先河,使信息化管理理念深入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心中,使农村中小学校长对信息化管理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体验,为今后进一步转变基础教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施信息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不仅包括学籍管理和营养计划管理,而且将进一步扩展到中小学校校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常规业务管理等,从而加快农村中小学校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是我国教育部自上而下设计的,在纵向上实现了从中央到省、市、县、学校五级贯通,在横向上实现了省与省之间的对接,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络化管理信息系统。在今后加入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之后,将为基础教育的教育统计和教育决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四、开展电子学籍管理的保障措施
电子学籍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学籍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电子学籍管理,除了提供必要的计算机和络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以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同时建立学籍信息的保密制度,从人员和制度上保障电子学籍管理顺利开展。
1.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信息化管理离不开人。电子学籍管理对于中小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是一个新事物。为了保障电子学籍管理的实施,还必须加强中小学校的校长和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能力。通过培训,一方面是要确保学籍信息及时、准确地采集,另一方面是要确保学籍信息被安全地使用。
2.建立学籍信息保密制度,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为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提供了不同的使用权限,确保学籍信息的安全。然而为了进一步加强电子学籍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学籍信息保密制度,对于违反学籍管理方法的行为,特别是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档案、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等行为,必须依法追究校长和相关人员的。学籍信息的采集和修改都必须经过家长审核后签字,保留原始数据,一旦有不实情况,可以逐级核查。只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问责机制,才能真正确保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维护学生的利益不受损害。
五、小结
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化不仅融入了中小学课堂教学,而且正逐步融入基础教育的管理领域。为了解决我国流动人口子女跨省转学和升学等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我国出台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配套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式进入电子学籍管理时代。电子学籍管理是信息时代学校管理的一个新生事物,它在学生上幼儿园或小学时一次性采集,以身份证为基础,实行学生一人一号,并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终身使用。电子学籍管理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跨省转学等一系列问题,而且有助于促进基础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深刻变革,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加强教育监管和支持教育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电子学籍管理仅仅是基础教育管理方式变革的一个开始,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一步融入基础教育管理领域,大数据分析和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将进一步融入到基础教育管理中,为信息时代的教育管理提供更加高效、迅捷的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杨靖.电子学籍:保障教育公平[N].科技,(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年)[EB/OL].http:// m,.
[3]教育部教基一[2013]7号文件.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Z].
[4]保障教育公平――聚焦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EB/OL]. http://
[5]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简介[J].基础教育参考, 2013(19):.
[6]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手册(学校级)[Z].2012.11.
[7]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联试运行[N].中国教育报,(1).
(: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