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复杂的流脑疫苗全解析!
今天我们来讨论
这种对宝宝杀伤力极大的疾病:
流行性脑膜炎,又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脑”。
“流脑”一旦发病
就意味着脑膜发炎化脓,可能致命
即使幸存也可能面临永久性后遗症
家长们要特别注意!
流脑发病初期与感冒极其相似
都是发烧、流涕、咳嗽、头疼
有时候甚至连医生都可能误诊!
1-2天内病情迅速进展
会表现出这些不同的症状
如不及时抢救,24小时内就可能死亡
由于流脑死亡率高,
提前预防才是王道!
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该怎么预防流脑?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都把流脑疫苗纳入儿童疫苗接种计划,
以预防这种危害极为严重的传染病。
不过,
流脑疫苗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疫苗,
没有之一。
以美国为主的国际主流流脑疫苗
可以简单的总结为以下2点:
尽早接种多价的结合疫苗;
覆盖所有能预防的流脑群别。
可以这么说,
国际上已经完成流脑疫苗的更新换代,
而我国的流脑疫苗却依然有尴尬:
目前现行的免疫规划流脑疫苗
已不能完全满足防病需要
更让人尴尬的是A群多糖疫苗:
非洲使用的
都是国际组织赞助的
A群结合疫苗
我们还在使用
A群多糖疫苗
流脑结合疫苗好在哪?先看结合与多糖的区别
多糖属于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仅能刺激机体内成熟的B2细胞产生抗体,并不能刺激B1细胞应答。同时属于多糖成分的TI抗原不能诱导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类别的转换(如IgM转化为IgG和IgA),也不能在原发性免疫应答过程中诱导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临床试验结果表明,CPS疫苗能在成人中发挥有效的免疫作用;而婴幼儿作为最易受Nm感染的群体,其B2细胞尚未发育成熟,CPS疫苗免疫效果差,无法发挥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8]。
流脑多糖结合疫苗通过化学方法将提取的脑膜炎球菌的CPS与蛋白载体共价结合。可使其转换为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D抗原),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流脑多糖结合疫苗不仅可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或成人,亦可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规免疫接种。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流脑的世界你懂多少?
流脑也就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所造成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主要有突发的高热、频繁呕吐、剧烈头痛、皮肤粘膜瘀点瘀斑,以及脑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可以导致休克和脑实质的损伤,甚至危及到生命。
流行性脑膜炎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五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六个月到两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部分儿童发病以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治,有可能会造成重症病例,甚至导致一些后遗症的产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于流脑的预防忠告
人们一般都认为
流行性脑膜炎(流脑)
多发病于0~2岁的婴幼儿和儿童
但实际上我国儿童对这种病菌的疫苗
接种率已高达80%左右。
而成年人
接种这种疫苗的比例却非常低,
因此成人更应该积极接种流脑疫苗!
毕竟当成人得了流脑之后,
传染给孩子的几率是很大的。
目前我国的流脑疫苗有5种
A群流脑多糖疫苗
免疫程序:6个月龄、9个月龄接种2针次(两剂间隔不少于3个月)
可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A+C流脑多糖疫苗
免疫程序:在儿童满3岁、6岁时各接种1剂次(两剂间隔不少于3年)
可预防A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脑。
A群、C群结合疫苗
该疫苗现为非免疫规划疫苗,遵循知情、自愿、自费原则进行接种。适用于3月龄或6月龄(部分厂家疫苗可从3月龄开始接种)以上儿童、成人。尽早预防A群、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引起的流脑,与多糖疫苗相比,结合疫苗能产生免疫记忆,能提供长期保护。
AC-Hib联合疫苗
该疫苗现为非免疫规划疫苗,遵循知情、自愿、自费原则进行接种。为A群、C群流脑与b型嗜血杆菌(Hib)的联合疫苗,可以用于2~71月龄儿童预防A群、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引起的流脑以及B型嗜血杆菌(Hib)引起的脑膜炎、肺炎、败血症、蜂窝组织炎、关节炎、会厌炎等感染性疾病。
免疫程序:
①2~5月龄的婴儿,接种三剂次AC-Hib疫苗,每剂次间隔一个月;
②6~11月龄的婴儿,接种两剂次AC-Hib流脑疫苗,每剂间隔一个月;
③12~71月龄的儿童,接种1剂次AC-Hib疫苗。
该疫苗相对于单一疫苗的优势在于总体注射次数减少了,家长可节省时间,同时也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孩子接种疫苗时的痛苦。
ACYW群流脑多糖疫苗
该疫苗现为非免疫规划疫苗,遵循知情、自愿、自费原则进行接种。
免疫程序: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可自愿接种。
该疫苗可预防A、C、Y和W四个群的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脑,是目前覆盖菌群最广的流脑疫苗。
推荐前往流行区旅游或居住在流行区的人群、医务人员、实验室人员、*人等接种。
疫情期间很多小朋友的疫苗接种都有延后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要抓紧时间进行补种哦
复杂的流脑疫苗
你看懂了吗?
「免责声明」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科普信息,内容来自网络综合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同时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需要同医生讨论和咨询。如有侵权,请后台私信沟通删除。
图文来源并致谢丨咿呀咿呀、宝贝计划育儿助手等v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