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是呼吸通道,也是发音器官,位于颈部中央,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图1)。喉以喉软骨及其连接作为支架,辅以韧带、筋膜和肌肉而成。喉软骨有单个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甲状软骨,由左右两侧,呈四边形的软骨板的前缘愈合而成(图2)。愈合处形成前角,前角的上端向前突起,称为喉结,成年男性特别明显。喉结上方的V形凹槽,为喉上切迹。左右软骨板的后缘向上和向下,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上角和下角。上角借韧带与舌骨相连,下角与环状软骨构成环甲关节(图3)。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下方,平对第6颈椎下缘,为一环形结构,前方低矮称环状软骨弓,后方高阔称环状软骨板(图2)。弓和板移行处有一关节面,与甲状软骨下角相关节(图3)。环状软骨是喉以下气道中唯一完整的软骨环,对于维持气道的开放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受损,将导致气道受阻。会厌软骨成叶状,前端的茎借韧带连于甲状软骨前角上部的后面(图3)。会厌软骨由黏膜覆盖即为会厌。杓状软骨成对(图2),较小,三棱锥形,基底坐于杓状软骨板的上方,并与其形成环杓关节(图3)。底向前的突起,称声带突,有声韧带附着;向外侧的突起,称肌突,有多条喉肌附着。连接甲状软骨和会厌软骨之间的膜性结构,称方形膜(图4)。方形膜上方附着于会厌软骨的两侧缘,向下两侧的膜逐渐靠拢,两下缘游离,前方连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后方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的稍上方,形成一对前后位的前庭韧带(或称室韧带)。连接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之间的膜性结构,称为弹性圆锥(图4),形似倒置的漏斗,两上缘连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与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恰在前庭韧带下方,并与其平行,称为声韧带,向下逐渐扩大成圆形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弹性圆锥前方的正中,连于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弓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环甲正中韧带(图3)。当急性喉阻塞时,可用粗针头在此穿刺,缓解呼吸困难。甲状软骨的骨板、前角、喉结、喉上切迹,环状软骨弓,以及环甲正中韧带,都可以在颈部用手摸到。喉向上与舌骨之间以舌骨甲状膜相连接,向下与气管之间以环状气管膜相连接(图3、4)。在软骨作为支架,膜性结构辅之以后,已具备喉的雏形,在其内面衬以黏膜即成喉腔。喉腔上借喉口与喉咽部相通,下与气管相接。喉口由会厌上缘、杓状会厌襞和杓间切迹围成(图6)。杓状会厌襞是连于杓状软骨上端和会厌侧缘的黏膜皱襞。杓横肌和杓斜肌可以缩小喉口,杓会厌肌可关闭喉口(图5)。在喉腔中部的侧壁上,喉黏膜覆盖在前庭韧带和声韧带上,形成了两对前后方向的、互相平行的皱襞,上方的称前庭襞(或称室襞),下方的称声襞。两对皱襞将喉腔分为了3个部分,喉前庭、喉中间腔和声门下腔(图6)。喉前庭为喉口至前庭襞以上的区域,呈上大下小的漏斗形(图6)。喉中间腔是前庭襞与声襞之间的狭小区域。两侧前庭襞之间的间隙,称前庭裂。两侧声襞之间的间隙,称声门裂或简称声门。声门的大小、关闭与开启,可由声带调节。喉中间腔向两侧延伸形成的隐窝,称为喉室(图6)。声门下腔是声襞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之间的区域,呈上小下大的倒置的漏斗形(图6)。声门下腔的黏膜下组织比较疏松,过敏反应或急性喉炎时,易水肿堵塞气道,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一旦出现,应立即治疗,尤其是婴幼儿。声襞及其深面的声韧带和声带肌一起组成声带。声带的长度、紧张度和移动,由关节及运动关节的肌肉来调节。环甲关节中,甲状软骨前倾时,可拉紧声带;后仰时,声带松弛。使甲状软骨前倾的肌有环甲肌,使其后仰的肌有甲杓肌(图5)。环杓关节中,杓状软骨在环状软骨板的上面旋转。旋外时,使声带突转向外,开大声门,并有拉紧声带的作用;旋内时,使声带突转向内,缩小或关闭声门,并有松弛声带的作用。旋外的肌有环杓后肌;旋内的肌有环杓侧肌,其中有部分纤维止于声带,称声带肌,有调节声带的作用(图5)。正常呼吸时,声门是打开的。发声是在呼气时,声门关闭,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震动而发声。声带绷紧,气流通过时,震动频率高,发出的是高音;声带松弛时,震动频率低,发出的是低音。音量的大小,可由气流的强弱来调节。此时产生的音是基本音,相当于语言学上的元音。气流经唇、齿、舌等的阻挡、摩擦产生的音,称为辅音。辅音加上元音可以组合成许多的语音。说话、唱歌要求字正腔圆,反复的练习就是训练发音器官,形成条件反射。由声带发出的基本音,通过鼻腔、口腔、咽腔、喉腔、胸腔等的共鸣,赋予了不同的音色,增大了音量,使声音丰富了起来。因此,经过反复的练习,掌握不同共鸣腔的运用技巧,可使你的歌喉丰富起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