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经口而出的一种常见病症。古人谓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由于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多合称呕吐。
本证发病无年龄和季节的限制,而以婴幼儿及夏季易于发生。凡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大惊卒恐,以及其它脏腑疾病影响到胃的功能,而致胃气上逆,均可引起呕吐。如能及时治疗,预后尚好.经常或长期呕吐,则损伤胃气,胃纳失常,可导致津液耗损,气血亏虚。
对于呕吐《内经》早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胃肠,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脉解篇》:“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认识到寒、热、饮食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病位在胃肠,嗣后,《金匮要略》专立呕哕下利病脉证治篇,把本病分为实热、虚热、虚寒、寒热错杂及水饮停蓄五类,并列15首处方治疗。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说:“儿啼未定,气息未调,乳母忽遂以乳饮之,其气尚逆,乳不得下,停滞胸膈,则胸满气急,令儿呕逆变吐。又乳母将息取冷,冷气入乳,乳变坏,不捻除之,仍以饮儿,冷乳入腹,与胃气相逆,则腹胀痛,气息喘急,亦令呕吐,又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风冷因客肌肤,搏血气则冷,入于胃则腹胀痛,而呕吐也”,指出了小儿呕吐有哺乳不当、母乳污染、感受风寒多种病因所致。
《颅囟经·病证》说:“小儿哕逆吐,皆胃气虚,逆气客于脏气所作,当和胃气、”简述了小儿呕吐的病因病理,并提出了治疗一“当和胃气”。
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将呕吐分为热吐、伤风吐、伤食吐、惊吐、胃气不和吐、胃虚冷吐和岘乳等7类,论治亦详,切合实际。
元.《活幼心书·明本论》对小儿呕吐,除用药物外,还十分重视饮食调护,如提出“诸吐不止,大要节乳,徐徐用药调治必安。节者,撙节之义,一日三次或五次,每以乳时不可过饱,其吐自减。及间稀粥投之,亦能和胃解吐。”清代医家陈复正认为:“盖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伤食,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饮食者,其病总属于胃。”概括了呕吐的主要病因为伤食所伤,病位在胃。上述内容,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关于呕吐的证治内容。
呕吐可见于西医学中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如急性胃炎、幽门痉挛、贲门痉挛、胆囊炎,或肝炎等一些急性传染病,或颅脑疾患,或尿*症、胆道蛔虫、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病,再如中暑、药物、食物影响等,以呕吐为主症时,亦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治。
一、病因
多种病因可引起呕吐,常见的有乳食伤胃、外邪犯胃、胃中积热、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肝气犯胃、跌仆惊恐等。
1.外感因素因护理不当,外感六淫或秽浊之气侵犯脏腑,客于胃肠,胃失和降而发生呕吐,尤以冬春之风寒、夏秋暑湿之邪常犯胃而致呕吐。正如《古今医统·幼幼汇集·呕吐门》说:“卒然而呕吐定是邪气客胃腑,在长夏暑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
2.伤食因素小儿胃小且薄弱,若喂养不当,乳食过多,或进食过急,较大儿童因恣食生冷浊腻等不易消化食物,蓄积胃中,致中焦壅塞,以致胃不受纳,脾失健运,升降气机失调,其气上逆而呕吐。胃为阳土,性喜清凉,如因乳母过食炙辛辣之物,乳汁蕴热,儿食母乳。以致热积于胃,或较大儿童过食辛热之品,热积胃中,胃气上逆而呕吐,《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吐证门》说:“热呕之证,或因小儿过食煎博之物,或因乳母过食厚味,以致热积胃中,遂令食入即吐。”
3.情志因素较大儿童情志失和,如环境不适,所欲不遂,或被打骂,均可致情志怫郁,肝气不舒,横逆于胃,气随上逆而呕吐。《景岳全书·呕吐》:“气逆作呕者,多因郁怒致动肝气,胃受肝邪,所以作呕。”亦可因肝胆热盛,火热犯胃。致突然呕吐。《幼科发挥·呕吐):“小儿哕不止,多是肝胆二经之病。”
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感触,若骤见异物,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气机逆乱,横逆犯胃,发生呕吐。小儿素蕴痰热,偶然跌仆惊恐,一时气血逆乱,痰热上涌,发为夹惊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论》说:“心热则生惊,故睡卧不安,而神不宁也,心神不宁,则气血逆乱而吐也。”
4.正虚因素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中阳不足,或乳母平时喜食寒凉生冷之品,乳汁寒薄,儿食其乳,脾胃受寒。或小儿恣食瓜果生冷,冷积中脘,或患病后寒凉克伐太过,损伤脾胃,皆可致脾胃虚寒,胃气上逆而呕吐。
累体阴亏,或过食香燥食物,或热病耗伤胃津,病后气阴未复,病程中过用汗、吐、下之品,或误服温燥药物,均可致胃阴受伤,胃失濡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上述病因,既可单独致病,亦常错杂为患。正如《古今医鉴·呕吐》说:“若胃虚之人,不能摄养,或为寒邪所中,或为暑邪所干,或为饮食所伤,或气结而痰聚,皆能令人呕吐。”《张氏医通》:“吐虽曰脾胃虚寒,然致病之由必有积滞于内。”
二、病理
1.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小儿呕吐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无论外感、伤食,或正虚、情志所伤,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都是脾、胃、肝三者通降失和。《幼幼集成·呕吐证治》说:“盖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伤食,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子饮食者,其病总属于胃。”脾胃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生理上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及转输。肝脏有病必然影响到胃,肝属木,胃为阳土,木旺土虚可产生肝木乘土之象.影响到胃的通降而致呕吐。有不因于饮食者,其病总属于胃,且与肝气横逆、脾失健运有关。
2.病理关键为胃气上逆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正常情况时胃气以下降为顺,若胃被外邪所伤,或肝气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气逆于上皆可致呕吐,故有“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之说。至于颅内压增高、心肾等全身性疾病致呕吐者,都是脏腑为病邪所扰,最终皆因导致胃气上逆所致。
3.病机属性应详辨虚实《景岳全书·杂证谟·呕吐》指出:“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呕吐的病因不同,伴随症状亦异,临证分虚实两类.凡因外邪犯胃、乳食伤胃、胃中积热、肝气犯胃、跌仆惊恐所致的呕吐者,多为实证;凡因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所致呕吐者,多为虚证。二者又可相互转化,实证呕吐失治或久治不愈可转化虚证,虚证呕吐若复感外邪,饮食不节,可转化为虚实夹杂之证。心肾、颅脑等严重疾病患儿所出现之呕吐多属虚实夹杂,其病机转化与原发病直接相关。
4.病情演变观阴阳存亡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小儿呕吐,既耗伤津液又损阳气,故其病情演变须观察阴液阳气的存亡.轻证呕吐,减少乳食量,代之以米汤、糖盐水,不须药物可自愈,或随病因祛除,呕吐多能治愈。重证呕吐因邪气太盛或久病不已,胃气已败,引起津液随吐而出,暴吐易伤阴液,久吐易伤阳气,而出现阴阳俱伤,阴竭阳脱之象.如呕吐较剧,出现呕血者,尚须注意气随血脱之危候。
一、诊断要点
1.乳食痰涎等从胃中上涌,经口而出。
2.有嗳腐食臭,恶心纳呆,胃脘胀闷.
3.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感受时邪、情志不畅等病史。
4.重症呕吐者,有阴伤液竭之象,如饮食难进,形体消瘦,神萎烦渴,皮肤干瘪,囟门及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干红。呼吸深长,甚至尿少或无尿,神昏抽搐,脉微细欲绝等症。
二、鉴别诊断
].岘乳又称溢乳,为小儿哺乳后,乳汁自口角溢出.多为哺乳过量或过急所致。应教其正确的哺乳方法,并非病态,可随年龄的增长而自愈。
2.哕又称“干呕”,多见于较大儿童,哕时多有声无物,为一种嗳气症状。呕吐则有声有物为特征。
3.反胃又称“胃反”、“翻胃”,临证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为主要表现。呕吐之吐,吐无定时,或轻或重,吐出物为食物或痰涎清水。
4.不同年龄阶段常有不同的呕吐原因及疾病。
(1)新生儿期①出生时经过产道吞入较多量的羊水或粘液**胃部引起的呕吐。多见于难产、过期产或有窒息史、羊水吸入史的新生儿,常于出生后不久未喂奶前即出现呕吐。②消化道先天性畸形。先天性食道闭锁或狭窄:出生后口内不断流涎液,常于初次喂奶时吞咽1—2口后即发生呕吐,以后每次喂奶或水即发生呛咳,插胃管时不能进到胃。幽门痉挛:常于出生后20天即有呕吐,较幽门狭窄为轻,且无进行性加剧,有时可自然缓解,有时可见胃蠕动波。右上腹无肿块,抗痉挛药物治疗有效。
十二指肠梗阻、先天性肠闭锁或狭窄(包括和直肠闭锁)、胃或肠旋转不良等:不论闭锁或狭窄部位高低均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生后第1次喂乳后即呕吐,以后渐加重和频繁,吐物含胆汁,如在回肠或结肠闭锁则吐物为粪便样,出生后从未排过正常胎粪或仅排出少量灰绿色胶胨样便,有腹胀,可见肠型。⑧胎粪性肠梗阻或胎粪性腹膜炎;前者由于**纤维囊性病变,分泌减少,使肠内积聚的胎粪稠厚,积聚回肠末端成梗阻。后者由于胎儿期肠穿孔,胎粪流入腹腔,形成化学性腹膜炎,日久广泛粘连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小儿生后即表现有肠梗阻症状。
X线平片可见右下腹有颗粒状胎粪阴影。④脑部产伤(颅内出血、硬脑膜下血肿、窒息综合征、脑水肿等):常有难产史,有喷射性呕吐,脑性尖叫、阵发性青紫、惊厥、昏迷,前囟门饱满等。⑤感染因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败血症、消化不良等。
.
(2)婴幼儿期①喂养方法不当,尤其人工喂养,如哺乳过急,奶头孔过大,喂奶时把大量空气吸入胃内等。②呼吸道或其它部位感染,急性传染病等,常有发热,除呕吐外可有其他症状及体征。③神经系统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硬脑膜下积液或血肿、脑积水等,呕吐常伴有惊厥、昏迷,脑脊液检查可助诊断。
④肥大性幽门狭窄:常于出生后1一2周开始,以后渐加重,呕吐为喷射性,每次均于进食后不久便呕吐,量多,吐前哭闹不安,可见胃型,病程长者常合并脱水、营养不良、发育落后等.⑤肠套叠:6个月到l岁多见,发病较急,喷射性呕吐,腹痛,哭闹或嗜睡,腹部可摸得条索状肿块,有血性粘液便。⑥先天性巨结肠:出现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症状。顽固便秘,但经灌肠排便后缓解,l一2日后上述症状又出现,触摸腹部后常出现肠型。⑦嵌顿疝:腹痛、哭闹、呕吐,局部可触及包块,腹软,还纳复位后立即消失。
(3)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①各种感染:常见有急性胃炎、胃肠炎、菌痢、病*性肝炎、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耳炎及各种急性传染病等。早期均可有呕吐、发热及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及体征。②肠蛔虫症:常并发蛔虫性肠梗阻,或胆道蛔虫症或蛔虫逆入胃部引起呕吐,常伴有腹痛、吐蛔虫、便虫史。⑧急腹症(阑尾炎、肠梗阻、肠套叠等):除呕吐外,常有腹痛、腹肌紧张、阑尾点压痛,或摸得索条状肿块,排血性粪便等。
④脑外伤、脑肿瘤:可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呕吐.⑤再发性呕吐:女孩多见,周期性发作,常在上感或情绪波动后突然发生顽固性呕吐,吐物为胃内容,常含有胆汁或血丝,可伴有头痛、腹痛、便秘,严重时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⑥代谢异常性疾病:尿*症,有慢性肾炎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史。糖尿病、酮症酸中*时得不到合理治疗,饮食调节不当或并发急性感染时常出现呕吐。⑦药物反应或各类中*:药物如氯化铵、四环素族、水杨酸盐、磺胺类药、氨茶碱、呋喃类、洋地*类、锑剂等均可因胃粘膜及其*性作用而引起呕吐,误服有*及**变质的食物,均可引起剧烈呕吐。
一、证候辨别
1.辨别常证呕吐常证种类甚多,有外感、伤食、情志、正虚之别,寒热虚实之异,辨证时要问病因,看呕吐物,诊察伴随的全身症状.
(1)审呕吐之病因外感六淫呕吐,多兼有表证,《伤寒论》述之最详,如太阳中风之呕吐,阳浮阴弱,啬啬恶寒,浙淅恶风,翕翕发热;少阳之呕吐,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少阴之呕吐,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各经呕吐分别有其特点。内伤呕吐起病缓慢,多兼里证。呕吐清水,多为胃寒或虫证;呕吐苦水*水,多为胆热犯胃;呕吐宿食腐臭,多为食滞;呕吐酸水绿水,多为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多由痰饮中阻;泛吐少量粘沫者,多为胃阴不足;脑部受损伤时呕吐为喷射状;惊吐则频吐清涎,伴心烦不安、睡中易惊惕、腹痛多啼;若血随呕吐而出,色紫暗,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呕血,是呕吐一证的变证危候,有胃中积热、肝火犯胃之分。此外,肠有脓痈,或服有物,或小儿误食*蕈之类,或晕车晕船均可发生呕吐。
(2)辨呕吐之寒热小儿呕吐有寒热之分,寒吐常发生于素体阳虚,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之后,移时方吐,呕吐物清冷淡白,多为不消化乳块、食物,遇寒则呕吐频作,兼有全身之寒象。热吐常见于素体阴虚、感受热邪或干素喜食辛辣之物,郁久化热,积于胃肠之后,热吐则食入即吐,随食随吐,呕吐物酸败腐臭,气热喷人,遇热加剧,兼有全身热象.此外寒吐久则热化,变为热吐,热吐亦可寒化,转化寒热错杂之证,更应仔细辨别。
2.辨识轻重呕吐有轻重之分。轻者减少乳食量,不治亦可自愈.重证者,频繁呕吐或者呕吐长期不能进食,乃因邪气太盛,或胃气已败,暴吐伤阴,久吐伤阳,发生厥逆虚脱,变证丛生。《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呕吐秽总括》说:呕吐而见“面色青,指甲黑也,中痛不止,肢厥不回,其凶可知。”
二、治疗原则
因呕吐病理总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故和胃降逆止吐为治标,而辨明病因,即审因论治,才为治本。如外邪犯胃呕吐者宜疏邪解表,饮食伤胃呕吐者宜消食导滞,胃中蕴热呕吐者宜清热和胃,胃寒呕吐者宜温中散寒,胃阴不足呕吐者宜滋阴养胃,肝气犯胃呕吐者宜疏肝理气,惊恐呕吐者宜平肝镇惊,各型均兼以和胃降逆,即标本同治。除药物治疗外,还宜重视饮食调护。
再如胃有痈脓、食滞、痰浊中阻,或误吞*物、药物而引起呕吐,则无需见呕止呕,应帮助患儿将上述有害之物尽快吐出,吐出后呕吐自止。若骤用止吐法反而起到关门缉盗的作用。
[伤食呕吐]呕吐物多为酸臭乳块或不消化食物,不思乳食,口气臭秽,脘腹胀满,吐后觉舒,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质红,苔厚腻,指纹紫滞,脉滑数有力。有伤乳伤食的病史,吐物为酸臭乳块或不消化食物,是本证的辨证要点,同时因胃纳呆滞,气机不运,故有不思乳食,脘腹胀满等症。若胃寒而兼伤食者,吐物酸臭不明显,苔多白腻,若食滞郁而化热,可见口渴面赤唇红、手心发热、舌红苔*诸证。
[治法]消食导滞 和胃降逆
[方药]伤乳用消乳丸加减,伤食用保和丸加减 组成:伤乳者,麦芽、香附、砂仁、陈皮、神曲、山楂、甘草;伤食者,陈皮、半夏、茯苓、连翘、莱菔子、神曲。兼胃寒者,去连翘,加柿蒂、灶心土、藿香;食滞化热加竹茹、*连;矢气臭秽,加枳实、大*、槟榔等导滞通腑;浊气犯胃呕吐而见胸闷恶心,苔浊垢腻,可予玉枢丹辟秽止呕。因食鱼、蟹而吐者,加紫苏;饮酒而吐者,加葛花;因食肉而吐者,重用山楂。
外感呕吐
[风寒呕吐]卒然呕吐,其呕吐物清冷不化,伴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不适,舌淡苔白,指纹红,脉浮紧。本证有感冒风寒、饮食生冷史,其呕吐物清冷不化,兼有风寒表证的全身症状及体征。
[治法]疏风散寒 和中降逆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组成:藿香、紫苏、丁香、陈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夹有食滞,脘痞嗳腐,加鸡内金、神曲,去白术、大枣、甘草;风寒偏重加荆芥、防风、羌活;腹胀加广木香、枳壳、大腹皮。
[暑湿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发热汗出,头痛心烦口渴,舌红苔*,指纹浮紫,脉濡数。暑湿之邪犯胃则呕吐,夏至以后的暑热季节,暑为阳邪,与火同性,暑邪伤心故见发热心烦及暑湿郁蒸而蒸蒸汗出诸症。
[治法]清暑化湿 和中降逆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味 组成:香薷、扁豆花、厚朴、银花、连翘、*连、鲜芦根、鲜荷叶、滑石、藿香、甘草。秽浊之气犯胃者,先选玉枢丹吞服;夹食滞者,加山楂、鸡内金(冲);脘腹痞满者,加广木香、大腹皮、枳壳。
[胃热呕吐]食入即吐,呕吐频繁,呕秽声宏,吐物酸臭,口渴多饮,面赤唇红,烦躁少寐,舌红苔*,指纹紫滞。脉滑数。邪热犯胃,胃火上冲,故食入即吐,胃热伤津故口渴,热扰阳明故见烦躁不寐诸证。
[治法]清热泻火 和胃降逆
[方药]*连温胆汤 组成:*连、竹茹、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实。兼食积加神曲、山楂、麦芽;若大便不通加大*(后下);口渴者加天花粉;吐甚者加生代赭石(先煎)。虚热上犯,气逆不降而呕吐者,选用橘皮竹茹汤或竹叶石膏汤。
[脾胃虚寒]食入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物多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乳食残渣,伴面色苍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食少不化、腹痛便溏,舌淡苔白,指纹淡,脉迟缓无力。多因脾胃素虚;寒凝中脘,胃寒不纳致呕吐。特点为食后良久方吐,吐物不化。本证缓慢而成,病程较长,常伴有上述脾阳不振及气血不足之见症。
[治法]温中散寒 和胃降逆
[方药]丁萸理中汤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丁香、吴茱萸、甘草。虚寒偏盛,腹痛便溏,四肢欠温者,加附子、高良姜、肉桂;脾虚夹食呕吐而乳食不化者,用香砂六君子汤。
[胃阴不足]呕吐反复发作,呈干呕,咽干口燥,饥而不欲食,唇红,大便干结如羊屎.舌红少津,指纹淡,脉细数。常发生在热病之后,气阴未复,以胃阴不足为主。特点为呕吐反复发作,常呈干呕。胃中津液亏乏,故饥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大便干结,皆是阴液不足之证。
[治法]养阴生津 和胃降逆
[方药]益胃汤加减 组成:麦冬、半夏、沙参、玉竹、怀牛膝、粳米、竹茹、甘草、大枣。宜重用麦冬少佐半夏;阴伤甚者,加生地、西洋参炖汤、石斛,代茶饮。大便干结,加郁李仁、火麻仁,日晡潮热,加白薇。
[肝气犯胃]呕吐酸苦,或嗳气频频,因情志**加重,胸胁胀痛,精神郁闷,易怒易哭,舌边红,苔薄腻,指纹青,脉弦。肝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呕,其特点为暖气吐酸,遇情志**加重。肝气不舒,则精神郁闷、易怒易哭;肝胆郁热,火热犯胃,故呕吐伴见胸胁胀痛、烦躁口苦、咽干,舌红苔*诸症。
[治法]疏肝理气 和胃降逆
[方药]解肝煎 组成:陈皮、竹茹、半夏、香附、厚朴、茯苓、苏梗、白芍、生姜。木火犯胃致吐,用左金丸合四逆散;火郁伤阴加北沙参、石斛,呕吐*苦水者加柴胡。
[惊恐呕吐]跌仆惊恐后呕吐清涎,面色青或白,心烦乱,睡卧不安,或惊惕哭闹,舌脉无明显异常,指纹青。惊恐致气机逆乱,肝逆犯胃,涎为脾液,则吐清涎,小儿神怯胆虚,心气受损,故心神烦乱,睡卧不安,面色时青时白。
[治法]疏肝理气 健脾镇惊
[方药]全蝎观音散加减 组成:*参、半夏、神曲、陈皮、茯苓、莲子肉、广木香、全蝎、炙甘草、蝉蜕(后下)、代赭石(先煎)。
临床表现新生儿和婴幼儿呕吐前表现为烦躁不安,呵欠,面色苍白,拒奶。年长儿呕前常有恶心先兆,及咽部、心窝部不适感,并伴有头晕,、流涎、苍白等症。严重呕吐可致**呼吸暂停、发绀,反复呕吐常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新生儿和**易发生呕吐物吸入致吸人性*炎,长期呕吐可致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伴有腹泻则上述情况更为严重。
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1)针灸疗法参见“针灸疗法”。
(2)津伤液脱者,除止呕外,应及时救阴保津,参阅“泄泻”章。
(3)如气息短促.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虚弱,急用人参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4)误食有*之物或药品,及暴饮暴食所引起呕吐,可采用催吐法,用压舌板等物**咽部,引起反射性呕吐.或用盐与水饮之,以指探吐,因势利导,使胃内有*物质或积食吐出,邪去正安.如大便不通,在催吐后再予以攻下,用生大*0.5-2g吞服,或番泻叶1—3g泡茶饮。
2.西医治法
(1)病因治疗新生儿呕吐因咽入羊水引起者,用生理盐水或10%碳酸氢钠洗胃,便秘者用盐水灌肠。功能性呕吐用10%糖水加硫酸钡20g调匀口服。疑有幽门痉挛者可用1:阿托品l一5滴在授乳前20分钟滴入口内,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进行幽门环肌切开术。如胃肠道梗阻所致呕吐应立即禁水禁食,胃肠减压,必要时作手术治疗.对颅内高压、脑炎、脑膜炎、脑水肿所引起的呕吐,应使用脱水剂。
(2)对症治疗溢乳者应改善喂乳方法,喂乳时应注意采取正确的方法,喂后将其拖起伏于成人肩上同时拍背,使其胃中气体充分排出。其它呕吐应禁食6-8小时,少量多次喂以含糖L1服液(含NaCl0.25g/ml、KCl0.15g/lOOml,加糖服用)。以30~50ml/kgbw,在6—8小时内喂完,禁食后要喂母乳或稀释牛乳,3—4日内恢复正常乳量,液量不足时加含糖口服液量。幼儿及**禁食后逐渐喂以半流食,如煮水果、蒸蛋羹、稀饭、细面条以至烤馒头片,3—4日后渐恢复平时饮食.
(3)药物治疗胃复安,每次0.3—0.5mg/kgbw肌注。盐酸氯丙嗪每次0.5mg/kgbw肌注或静脉注射。多茂尔每次l~2ml肌注,对神经性呕吐、晕船、晕车、胃肠障碍引起口区吐有较好疗效。维生素B。每次50~lOOmg肌注或静脉注射,对药物如红梅素、抗肿瘤药引起呕吐有较好疗效。吗丁啉每次0.3mg/kgbw,1日3次,于饭前15~30分钟服用,可用于功能性、器质性、感染性、饮食性及放射性治疗及化疗致呕吐,对使用多巴胺受体**(左旋多巴、溴隐亭)治帕金森综合征引起的呕吐、恶心为本品特效适应症。
(4)维持水、电和酸碱平衡呕吐丢失水、电解质和胃酸,常有胃肠功能降低,食欲差,进食进水少,吸收功能差,因而多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重度呕吐必须静脉输液以纠正脱水。呕吐患儿由于胃液中丢失胃酸,常有代谢性碱中*,但新生儿呕吐者有时可造成代谢性酸中*,对呕吐患儿具体的补液方法和措施详见有关章节。
一、中药成药
1.玉枢丹用于外感呕吐。
2.藿香正气水用于暑湿呕吐。
3.香砂养胃丸用于脾胃虚寒呕吐。
二、单方验方
1.丁香0.9g,橘红、姜半夏、姜竹茹各3g,炒麦芽9g,太子参5g,川厚朴、甘草各1.5g。每日1剂,浓煎成lOOml,每次服lOml,4小时服1次,两次药间喂乳。用于新生JLnlX_吐。
2.莱菔子、鸡内金各10g,焙干研末,分3次开水冲服。用于伤食呕吐。
3.茶叶、红糖适量,生姜2片,泡水随意饮。用于外感风寒呕吐。
4.苏叶3g,滑石lOg,甘草2g,开水泡服,每日5—6次。用于乳儿伤暑吐乳。
5.生石膏10g,*连3g,水煎,频服。用于热吐。
6.丁香工g,生姜1片,柿蒂1个,水煎频服。用于寒吐。
7.乌梅肉30g,蜂蜜30g,熬膏。日服3次。用于胃阴不足吐。
8.吴茱萸3g,*连2g,水煎分3次服.用于肝胃不和呕吐。
三、药物外治
1.吴茱萸30g,生姜、葱各少许.共捣如饼,蒸熟贴脐,日工次。用于寒性呕吐。
2.鲜葱白20根,鸡蛋2只。把鲜葱白洗净切碎略捣出汁,放入碗内与鸡蛋相搅拌,切勿放盐,热锅里放菜油少许,将上药倒锅内煎成?cm。大饼一块,用纱布包裹乘热外敷神阙穴。用于寒性呕吐。
3.大蒜5个,吴茱萸(研末)lOg.蒜去皮捣烂。与吴茱萸拌匀。揉成壹角钱大小的药饼,外敷双足心,日1次。用于寒性呕吐。
4.取鲜地龙数条,捣烂敷双足心,用布包扎。用于热性呕吐。
5.鲜生姜切成0.1-0.3cm,直径lcm的姜片,以胶布固定于双侧太渊穴上。并让姜片压住桡动脉,5分钟后让病人口服用药,可以预防服药呕吐。
四、食疗方药
1.生姜汁lml,牛奶30ral,白糖适量.取生姜汁lml,倒入牛奶中煮开,加白糖温服。用于伤食呕吐。
2.红糖lOg,生姜汁tml,调匀,加少许开水温服,每日2次,每次10ml。用于寒性呕吐。
3.生芦根15g,粳米50g,煮芦根取汁去渣,入粳米再煮成粥,晨起服之。用于热性呕吐。
4.人参粥人参粉2g,粳米50g,冰糖适量,姜汁1匙。煮粥,每日3次,温服。用于脾胃气虚呕吐。
5.斛冬粥石斛、玉竹、大枣、麦冬各lOg,粳米50g,将石斛、玉竹、麦冬煎汤后去渣,人大枣、粳米煮粥,每日3次。用于胃阴不足呕吐。
五、针灸疗法
1.体针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公孙、胃俞。加减法:热盛加合谷,寒盛加上脘、大椎,食积加下脘,肝郁加阳陵泉、太冲,胃阴不足加内庭。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2.耳针胃、肝、交感、皮质下:神门。每次2—3穴,强,留针15分钟,每日1次。
3.穴位注射足三里、至阳、灵台。每次2穴交替使用,用爱茂尔0.5一lml,每日1次.
六、推拿疗法
伤食呕吐掐合谷,泻大肠,分阴阳,清补脾经,清胃,揉板门,清天河水,运内八卦,平肝,按揉足三里。
实热呕吐清脾胃,清大肠,掐合谷,退六腑,运内八卦,清天河水,平肝,分阴阳。
虚寒呕吐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揉中脘,分阴阳,运内八卦。
一、预防
1.哺乳时不宜过急,以防空气吞入,哺乳后,将小儿竖抱。轻拍背部,使吸入的空气排出,然后再让其平卧。
2.哺养小儿时要“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食物宜清淡而富有营养,不进辛辣、炙博和有腥臊膻臭异味的食物饮料及药物。
3.饮食清洁卫生,不吃**变质食品,不恣食生冷。防食物、药物中*。
二、护理
1.呕吐小儿,应专人护理.安静休息,消除恐惧心理,呕吐时,抱患儿取坐位,头向前倾,用手托扶前额,使呕吐物吐出畅通,不呛入气管。
2.呕吐较轻者,可进少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汁食物,呕吐较重者应暂禁食,宜先用生姜水或米汁内服,必要时静脉补液。
3.服用中药时少量多次,频服。药液冷热适中,一般热呕者,药液宜冷服,寒呕者,药液宜热服,以免病邪与药物格拒加重呕吐。
《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呕吐》:“幼科云:小儿呕吐,大概难举,有寒有热,有食积。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于食积者,故呕之病多属于胃也,又有溢乳,有呪乳,有呕哕,皆与吐相似,不可以吐泻治之。又有格拒者,有虫者,当仿法外求之,大抵小儿呕吐,莫如节乳。节者,减少之谓,非断其乳食也。呕吐多渴,勿急饮之。水入复吐,终不得止,必强忍一二时,而后以薄粥与之,吐自止矣。”
《幼科发挥·呕吐》,“呕乳,溢乳,岘乳,当分三症治之。呕乳者,初生小儿胃小而脆,容乳不多,为乳母者量饥而与之,勿令其太饱可也。子之胃小而脆,母之乳多而急,子纵饮之则胃不能容,大呕而出,呕有声,而乳多出。如瓶注水,满而溢也。溢乳者,小儿初生筋骨弱,左倾右侧,前俯后仰,在人怀抱扶持之也。乳后太饱,儿身不正,必溢出二三口也。如瓶注水,倾而出也。呪乳者,小儿无时乳常流出,口角唇边常见。如瓶之漏,而水渗出也,即哺露.呕乳者,节之可也;溢乳者,正抱其身可也,皆不必治.岘乳者,胃病虚也,宜补之,理中汤、丸加藿香、木瓜主之。”
《幼幼集成·呕吐证治》:“予按为医者临诊治病,贵能体贴病情,能用心法,大凡呕吐不纳药食者,最难治疗。盖药入即吐,安能有功?又切不可强灌,胃口愈吐愈翻,万不能止。予之治此颇多,先将姜汤和*土作二泥丸,塞其两鼻,使之不闻药气,然后用对症之药煎好,斟出澄清,冷热得中,口服一口,即停之半时之久;再服一口,又停止良久;服二口,停之少顷,则任服不吐矣。”
一、药效学研究
邱赛红研究吴茱萸汤能明显抑制硫酸铜灌胃引起的家鸽呕吐,止呕作用以吴茱萸最为重要,配伍生姜则加强,最佳组成为原方四药皆用,吴茱萸汤并能显著提高小鼠胃残留率、抑制大鼠胃条的自主活动,对抗Ach和BaCl。引起的胃条痉挛。吴茱萸汤还能减少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酸度,明显减轻由冷水浸渍法造成的大鼠应激性胃粘膜出血和溃疡,并能防止幽门结扎法胃溃疡的形成。
秦彩玲等观察*连汤对乙醇、盐酸及阿司匹林诱发的大鼠胃粘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小鼠口服*连汤每日27g/kgbw,倍于临床用量,未见明显*副反应。该方不但能增强胃粘膜的抵抗力,而且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尹宝莲在原藿香正气水的基础上研制成冲剂,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1g/kgbw)组和低剂量(0.2g/kgbw)组均可显著地抑制乙酰胆碱诱发张力的变化,与原剂型比较,两组显著差异(P0.05),治疗儿童呕吐46例,均在l一2日内恢复,显效率%。
二、临床研究
小儿呕吐的临床研究分为辨证论治和其它疗法两类.
1.辨证论治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小儿呕吐的基本方法,余朋千报告了张锡君论治分为十法:即寒邪伤胃、热邪蕴胃、痰湿内阻、乳食停滞、脾胃虚寒、胃阴不足、风寒犯胃、外感暑湿、蛔扰胃腑、惊恐气逆,依次选用吴茱萸汤、萸连片、苓桂术甘汤、保和丸、丁萸理中汤、麦门冬汤、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乌梅丸、定吐丸加减。
丛春艳以扩幽汤(木香、砂仁、枳壳各4.5g,蝉蜕9g,陈皮6g,半夏、甘草各3g)治疗新生儿幽门痉挛2l例,全部有效。C5)金永信等以僵蚕、半夏、瓜蒌各6g,水煎2次,取60ml,每次喂15ml,1日4次,气虚加人参5g,津脱加麦冬6g,腹胀加枳壳3g、莱菔子5g,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6例皆愈。李长春等以经方治疗新生儿幽门狭窄40例(旋覆花、红参、炒枳壳、炙甘草各3g,生姜l片,大枣2枚),治愈36例,有效4例。秦林等统计《神农本草经》中载下气药47味,其中下肺气者80.8%,止呕逆苦味药仅有3种,约17.6%,《中药大辞典》治呕吐药味中,含辛味者为5l味,占45.54%,甘味者45味,占40.18%,苦味者20味,占17.86%,说明苦味药在降胃止呕药中所占比例较少,远远低于辛甘味药物。古人鲜有以苦降胃气者,其原因是苦味属阴,易伤胃气,欲降胃气,护阳为先,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
2.其它疗法研究王霞芳报道:董廷瑶将食指洗净、消*后,蘸少量冰硼散,快速按压“火丁”上(口腔内舌根部悬壅垂相对的会厌软骨部位),迅即退出,压后1小时方可进乳,隔日1次.以l周为1个疗程,严重者再加1个疗程,与西药组及安慰组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95.3%,两组有显著差异(PO.)。动物实验观察到本法能使猪胃内容积扩大,胃节律性活动受抑制,从而遏制了吐乳,治疗后3个月随访例,总有效率仍达96.9%。谢鸣等以“晕呕宁”(每片贴膜2.5cm2,含洋金花总碱2mg,每次药效维持3天)贴于耳后乳突外(相当于翳风穴),观察包括小儿在内晕动病例,总有效率88。23%,对美尼尔氏病、放疗、化疗出现呕吐亦有一定缓解作用。
邹宝胜以生姜2cm,大2片、锡类散0.3g拌粘均匀,外贴大陵、内关,外用绷带固定,每6小时换1次,治72例吐泻婴幼儿,总有效率95。8%。程玉平等以右手食指用温开水浸湿后拈取樟脑粉少许快速抹在悬壅垂上,然后食水l小时,1小时后若再呕吐可重复应用1次,治例,治愈显效率98.7%。周平桢以维生素B、2ml,用61/2矩号针头(向剑突下方呈45。的角度)在鸠尾穴注射抗痨药所致呕吐、呃逆33例,痊愈2l例,有效9例,无效3例.姚冬青等以1.25%氯丙嗪0。2----0.5ml,封闭一侧内关穴,8小时后无效再封闭对侧,治21例患儿,显效12例,有效9例,16例1次1侧即产生疗效,5例封闭2侧产生疗效,未见不良反应。*建卫以灯心草灸治疗小儿顽固性呕吐32例皆有效。李江用捏脊法治疗小儿呕吐98例。
方法是用右手食指、拇指轻轻提捏脊柱皮肤肌肉,从长强到大椎,来回10次,使局部皮肤潮红,然后以食、中指指腹颤揉脾俞12分钟,每日1次,结果1—3次即愈者94例,治疗4次和6次后愈者各2例,总治愈率%,平均接受治疗2.1次。其机理是人体的植物神经节干大部分分布于脊柱两例,有兴奋与抑制的双向调节性,对人体的消化系统机能起着重要的神经、体液调整作用,捏脊能改善大脑皮层植物神经活动过程,而捏脊加揉按脾俞穴,能有效地调节胃肠平滑肌的易激惹性蠕动及抑制胃平滑肌的逆蠕动过程,从而起到调理脾胃和胃降逆之功.
姚大鹏,原名姚世鹏,毕业于四川大学成人教肓学院中医专业,海内外诸多高校,名誉院士、教授、博士,扬州一怪,著名道医,中医研究员,中医师(高级),中药师,针灸师(高级),道号,三鹏,真实姓名,姚世鹏(笔名:梦也)男,汉族,年3月出生,江苏仪征人。中国道医协会副会长、现为全球中医药论坛总版主、全球生态作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