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厌脓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而后间断性疼痛,食欲差,结合CT怎样诊断 [复制链接]

1#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56岁

主诉:耳后间断性疼痛3年,舌根部肿物伴吞咽困难4月余。

现病史:患者3年前发现耳后部间断性疼痛,医院按“耳后神经痛”治疗,服用“卡马西平”、“曲克芦丁片”,疗效不佳,3年来药物维持治疗。4月前出现吞咽困难,伴发音障碍,舌活动度减低,伸舌障碍,疼痛不明显。为求诊治来我院就诊。患病以来,食欲差,精神休息尚可、体力尚可体重减轻,大小便正常。

专科查体:左侧舌根部有2.0cm×1.5cm大小肿块,悬雍垂偏右,质地韧,无活动度,有压痛。轻度张口受限,开口型正中。唾液腺无肿大、压痛。舌活动受限,伸舌偏右,舌苔厚,舌表面左侧中部有一1.0cm长裂沟,舌前中部有1.5cm长的裂口,无疼痛。双侧颌下及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既往史:无殊。

实验室检查:无。

超声:无。

CT/MRI扫描:颈部CT检查:CT检查设备为Siemens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患者采取仰卧位,常规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廓入口,采集层厚0.mm,螺距1.5电压kV,管电流mA,矩阵×,软组织窗:窗宽HU,窗位60HU,骨窗:宽HU,窗位HU;扫描结束后,重建层厚3.0mm,层间距3.0mm。眼眶MR检查:MR检查设备为GE公司1.5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12通道相控阵头颅线圈。患者采取仰卧位,行颈部MR平扫+增强,扫描层厚3mm,间隔0.3mm,FOVmm×mm,矩阵mm×mm;常规行横断面T1WI(TR0ms,TE9ms)、FSE序列轴位T2WI(TRms,TE96ms)+脂肪抑制横断位T1WI(TR0ms,TEms)。自肘静脉以3ml/s流率,经高压注射器团注Gd-DTPA80ml,行增强扫描。

查体:无。

二、病例问答挑战

问题一

医看

答案解读:D

解析:舌分舌体与舌根两部分,二者之间在舌背以向前开放的“V”字形的界沟为界.舌体占舌的前2/3,舌根占舌的后1/3,并以舌肌固定于舌骨和下颌骨等处,舌根的游离面向后朝向咽部,延续至会厌的腹侧面。该病例在CT图像上,口咽后壁软组织增厚,约舌的后1/3,双侧受累,左侧略向前突出,边界不清,故不能除外舌体受累的可能。

问题二

问题2:在所提供MR图像上,对病变诊断最有价值的征象是(多选)?

A脂肪抑制T1WI等、稍高信号

B增强脂肪抑制病变明显强化

C增强脂肪抑制不均匀强化

D增强脂肪抑制边缘包膜样强化

答案解读:BD

解析:口咽部包括腭扁桃体、舌根、软腭及其相应的咽侧壁及后壁部分。由于口咽位置相对较深,尤其是舌根位置隐蔽,临床上较难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尤其是深部侵犯范围。MRI能显示口咽及与其相邻的深部结构,可以对口咽恶性肿瘤及其侵犯范围进行准确诊断。压脂序列及增强扫描能更好地显示黏膜及其下方的病变。原因为舌部含较丰富的脂肪组织,采用脂肪抑制技术通过抑制背景脂肪,使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分界清晰显示。涎腺来源肿瘤病变大多有完整包膜,边缘清晰锐利,本例显示包膜强化程度高于病变中央;对于肌上皮瘤本身强化方式,据文献报道认为显著强化具有相对特征性,故选择B和D。

问题三

问题3: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及MRI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舌根癌

B舌根淋巴瘤

C舌根腺样囊性癌

D舌根涎腺其他来源肿瘤

答案解读:D

解析:舌根病变向前进展侵犯舌体,容易诊断为舌癌和淋巴瘤这两个常见疾病,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可基本排除淋巴瘤;病人病程长达3年一直未见肿大淋巴结征象,与舌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不符,推测病变为良性肿瘤、良性肿瘤近期恶变或不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可能性大。腺样囊性癌分为实性和囊性,实性腺样囊性癌与本例鉴别困难,而病变T2WI高信号,边缘强化明显,似可见包膜,应考虑到其他小涎腺肿瘤的可能性,故选D更合理。涎腺来源的肿瘤种类非常众多,影像及病理鉴别诊断均有较大难度。

三、诊断分析思路

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CT平扫显示舌根部软组织增厚,均匀稍高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边界清楚,与双侧扁桃体分界不清。MRI为3月后图像,脂肪抑制T1WI显示为稍高信号影,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脂肪抑制T1WI后,中央强化欠均匀,其内可见小片状更高信号区,边缘强化明显,呈花边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

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发现病变与认征:本例发现病变较为容易,主要是要分析两个方面:一是判断是否为舌根部病变,二是判断舌根病变的良恶性。本病例基本征象为舌根部软组织弥漫性增大,3月后明显增厚,病变发展为局限性。

2)定位诊断:对于本病例来说,CT横断位均显示病灶位于舌根部,MR横断位更清晰的显示病变不仅累及舌根部,并向前累及舌体部,因此本例定位于舌根应该比较容易。

3)定性诊断:本病例CT上无明显特点,表现为舌根部软组织弥漫性肿块,病变考虑肿瘤可能,来源可以是多样的,主要为上皮、小涎腺及淋巴来源。MRI信号在MRI上T2WI高,可排除上皮源肿瘤;增强后明显强化及向前侵犯舌体的进展,可除外淋巴来源,提示肿瘤来源小涎腺可能。因此,本例病例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复杂性,需结合CT、MR的表现综合考虑。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本病例的特点为老年女性,病程较长,一般情况较好。舌根病变向前进展侵犯舌体,容易诊断为舌癌和淋巴瘤这两个常见疾病,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可基本排除淋巴瘤,而病变T2WI高信号,边缘强化明显,似可见包膜,应考虑到小涎腺肿瘤的可能性。

鉴别诊断

1)舌根鳞癌:舌鳞癌发生于黏膜上皮,多呈不规则肿块突向口咽腔,破坏局部的黏膜组织。好发于舌体周边的舌缘部分,可自舌缘跨舌中线向对侧生长,较广泛浸润的肿瘤病变常同时累及舌体和舌根,局限于舌根的舌鳞癌少见。较大的鳞癌可发生坏死。淋巴结早期发生转移几率较高,舌根部的鳞癌不仅转移到下颌下或颈深淋巴结,还可能向茎突后及咽后部的淋巴转移。舌癌的厚度与发生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相关性,并且舌癌的厚度大于10mm,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大。淋巴结的中心坏死和包膜外侵是淋巴结转移的可靠诊断指标。

2)舌根淋巴瘤:为黏膜下肿块,黏膜线完整。口咽T和NK/T细胞来源NHL主要表现为受累部位黏膜及黏膜下软组织弥漫增厚,病变向周围浸润蔓延,范围较大,边界不清,无明显强化,较大的肿瘤表现为整个舌的弥漫性肿胀,口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MRI上常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突向口咽腔内生长,多位于舌黏膜下,黏膜一般完整,当肿块较大时,黏膜线可局部缺损。CT显示密度较均匀,坏死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呈中等强化。舌根部恶性淋巴瘤易向邻近组织扩展,侵犯多个咽淋巴环部位,就诊时约2/3的病例有颈淋巴结转移,且多为单纯颈部淋巴结受累。

3)舌根腺样囊性癌:肿瘤密度及信号呈不均匀,增强后多呈分隔状强化,神经转移较早,淋巴结转移较晚,与本例鉴别困难。

病例供稿:医院杨欢

专家点评

本病例特征是舌根部肿物,累及舌根左右全长,未达舌中部,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增强检查可见明显强化。MRI显示病变边界清晰。双侧颈部I区和II区未见增大的淋巴结。根据CT和MRI的特征,考虑肿瘤可能,来源可以是多样的,主要为上皮、小涎腺及淋巴来源。需要鉴别的包括:舌根良性肿瘤、舌根鳞癌、舌根淋巴瘤、舌根囊腺癌等。鳞癌通常密度、信号不均匀,可见表面不规则,内部可见坏死,与邻近组织界限不清。增强检查不均匀强化。舌根淋巴瘤通常都是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常伴有扁桃体增大,增强检查轻度到中度强化。颈部多发区域淋巴结增大。囊腺癌少见,常不均匀,不规则,广泛的侵犯邻近结构,并沿着神经侵犯,转移。因此,该病变不符合恶性病变的特征,需要考虑良性病变。来源于小涎腺的肿瘤需要考虑。肌上皮瘤是一类少见的涎腺肿瘤,几乎完全由上皮肌上皮细胞组成。50%发生在腮腺,40%左右发生在腭部。病变密度、信号均匀,大多有完整包膜,边缘清晰锐利,增强后明显强化。MRI优于CT,尤其是评价病变对邻近结构的侵犯,当出现包膜不完整,边缘不规则,甚至形成细小棘状突起时,需要考虑恶变的可能。

点评专家:医院放射科夏爽教授

医看

参考文献:

1.刘珍银,邱士*,吕晓飞,等.舌癌的CT和MRI诊断(附23例报告).医学影像学杂志,,21(6):-.

2.陈祖华,余日胜,徐雷鸣.涎腺肌上皮瘤的CT、MRI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7,41(12):-.

长按图片,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