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雪飞
在母亲生产到一半,胎儿身体下半部分仍在子宫内时,就为胎儿进行手术,这听着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7月29日,浙大儿院和浙大妇院的专家们成功开展了一例院间产时多学科手术。
最终,母女平安,这样的院间产时多学科合作手术,尚属浙江省首例。
不仅要守护妈妈,也要守护宝宝
小徐(化名)30出头,是个美美的孕妈。喜欢孩子的她,一直很期待宝宝的降生。
可怀孕37周的时候,小徐产检B超显示,她的宝宝似乎得了个肿瘤,约8cm*6cm*4cm,跟身体的三分之一差不多大小了。之后,通过磁共振确诊,宝宝确实长了一个囊实性的肿块,从下颌开始长,一直贴近胸腔,尺寸也比B超显示的要大,足足有11cm*4cm*4cm。
小徐崩溃了,这个宝宝得来不易,如果再“没了”,她担心自己真的一辈子也无法当妈妈了。浙大妇院的专家们紧急联系浙大儿院的专家,不仅要守护妈妈,也要守护宝宝!
7月26日下午,浙大儿院肿瘤外科副主任王金湖和麻醉科副主任胡瑶琴赶往浙大妇院开启院间联合会诊。经过评估,宝宝有存活希望。关键在于,宝宝的肿瘤太大,出生时可能严重压迫呼吸道,导致宝宝无法正常呼吸,最终窒息死亡。
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在宝宝刚刚露头的时候,就立刻进行手术,保证宝宝的呼吸。
边生产边手术?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在医学上,这被称为产时宫外治疗(ex-uterointrapartumtreatment,EXIT)。EXIT的基本原理是维持母胎循环直到胎儿气道稳定或相关胎儿手术结束。它的最大特点是,胎儿在接受手术时,身体的下半部分仍在子宫内。因此,EXIT是一个需要高度协调、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多学科团队合作的高级别手术。
多学科严阵以待,力求万全之策
7月27-28日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浙大儿院麻醉科胡瑶琴副主任、王东披医生,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副主任马晓路,新生儿外科主任钭金法和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付勇,肿瘤外科副主任王金湖,浙大妇院产科副主任罗琼和麻醉科副主任吕昌成这8位大咖却仍在忙碌着会诊……
大家的目光聚焦在两点,一是手术方案的选择。因为宝宝尚未出生,只能透过前期的检查做大致判断,考虑到各种可能,大家一共制定了三套不同的方案。
1、气管插管:气管插管通过肿瘤的梗阻部位,让氧气可以进入宝宝的肺内。
2、切开气管:如果术中气管插管失败,就要考虑在肿瘤压迫的气管下方将气管切开,以保证宝宝获得氧气。
3、肿瘤手术:若前两套方案都无法成功施行,肿瘤外科将在分娩台上直接为宝宝进行肿瘤切除手术,解除气管压迫。
必须强调的是,这一切必须在宝宝脱离母体之前完成。否则,宝宝一旦脱离母体,失去胎盘的氧气供应,又无法获得外界氧气,就会窒息甚至死亡。
方案确定后,各种材料的准备也费了一番周折。为了能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各学科都把自己的全套家伙带上了。
7月29日,是小徐生产的日子。“出来了,宝宝的头出来了……”
胡瑶琴立刻上前,将宝宝的头轻柔地放在妈妈左下腹,接下来的操作就要在妈妈小徐的肚子上进行。
妈妈的肚子就是手术台,胡瑶琴副主任在为手术做准备
现场情况却让在场专家一阵紧张……宝宝的颌下肿瘤以内生性为主,意思是肿瘤主体部分向口咽内部生长,几乎完全覆盖了声门及气管入口,可视喉镜伸进去,视野几乎完全被肿瘤全部挡牢,除了瘤体什么也看不见。至于气管插管,更是没有丝毫空间可以插进。
“怎么办,难道要选择另外两套方案吗?但是风险都很高”。
现场气氛一度凝固。
“再等等,我们再努力一下”。
专家们转换思路,换上了普通喉镜。王东披医生小心翼翼地将宝宝的头往后仰,胡瑶琴医生置入喉镜、上挑会厌,终于看到了1/3的声门,当机立断顺利将气管插管插入宝宝的气管。
宝宝得救了!整个过程大约用时5分钟,这是宝宝生死攸关的5分钟。
当天参加手术的专家们,从左至右依次为:陈鸣艳(儿院NICU),黄寿奖(儿院新生儿外科),王东披(儿院麻醉科),陈扬、付勇(儿院耳鼻喉科),罗琼(妇院产科),吕昌成(妇院麻醉科),胡瑶琴(儿院麻醉科),王金湖(儿院肿瘤外科)
产房外,浙大儿院的新生儿转运车早已准备就绪,宝宝第一时间被送往浙大儿院,接受全方位的专业评估和治疗。
另一边,从浙大妇院,也传来了妈妈小徐一切平安的消息。
经过进一步诊断,宝宝患了巨大淋巴管畸形,有数个较大的囊腔存在。8月1日,肿瘤外科为宝宝进行了肿瘤穿刺,抽出了25毫升的囊液,接着将硬化剂注入瘤体内,不出意外,瘤体将逐步缩小,气道压迫逐步解除。
8月3日凌晨,更大的好消息传来,宝宝的气管导管顺利拔除,意味着宝宝可以脱离外界帮助,自由呼吸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你若相信、我必全力以赴!一个尚未诞生的小生命,在她的生前生后,聚集了一群群接力守护她的人。
小宝宝,愿你闯过幽暗,往后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