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包括:①鼻;②咽;③喉;④气管;⑤主支气管;⑥肺。
按功能分为:①导气部(由鼻至肺终末细支气管部分);②呼吸部(由肺呼吸性细支气管至肺泡部分)。
鼻腔
鼻腔内表面为黏膜:黏膜下方依序为软骨、骨或骨骼肌。
鼻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构成,分为:①前庭部;②呼吸部;③嗅部。
1.前庭部①邻近外鼻孔的部分;②被覆复层鳞状上皮;③近外鼻孔处表皮角化、与皮肤表皮移行;④固有层含鼻毛和皮脂腺。
2.呼吸部①占鼻黏膜的大部分,包括下鼻甲、中鼻甲、鼻道和鼻中隔中下部的黏膜;②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较多;③固有层含黏液腺、浆液腺和混合腺,静脉丛和淋巴组织丰富。
3.嗅部位于鼻中隔上部、上鼻甲和鼻腔顶部。
⑴被覆假复层柱状上皮:含①嗅细胞;②支持细胞;③基细胞。
1)嗅细胞:①梭形,双极神经元,夹在支持细胞之间;②产生嗅觉;③轴突穿过上皮基膜入固有层,构成无髓神经纤维,并组成嗅神经。
2)支持细胞:①高柱状,顶部宽大,基部较细,细胞核位于上部,胞质含*色色素颗粒;②支持和分隔嗅细胞,相当于神经胶质细胞。
3)基细胞:①锥形,位于上皮深部;②增生、分化为嗅细胞和支持细胞。
⑵固有层:血管丰富,含浆液性嗅腺。
喉、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喉
以软骨为支架,软骨间以韧带和肌肉相连。
(一)会厌①表面为黏膜,内部为会厌软骨(弹性软骨);②舌面和喉面上部黏膜被覆复层鳞状上皮,内有味蕾;③喉面基部黏膜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④黏膜固有层的疏松结缔组织中含较多弹性纤维,并有混合腺和淋巴组织。
(二)喉侧壁①黏膜形成两对皱襞,上为室襞,下为声襞(声带),二者之间诶喉室;②外膜:含软骨、骨骼肌。
1.室襞和喉室①黏膜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夹有杯状细胞;②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混合腺和淋巴组织。
2.声襞(声带)①黏膜被覆复层鳞状上皮;②黏膜固有层:较厚,大量弹性纤维与表面平行排列(形成致密的板状结构,称声韧带);③固有层下方为声带肌。
二、气管
管壁由内向外依次为:①黏膜;②黏膜下层;③外膜。
(一)黏膜
1.上皮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包括:①纤毛细胞;②杯状细胞;③刷细胞;④小颗粒细胞;⑤基细胞。
⑴纤毛细胞:最多,柱状,游离面纤毛密集。
⑵杯状细胞:较多,形同肠黏膜杯状细胞。
⑶刷细胞:柱状,游离面有刷状微绒毛(电镜显示),可能有感受刺激的作用。
⑷小颗粒细胞:①数量少,锥形,单个或成团分布于上皮深部;②胞质有分泌颗粒(含5-羟色胺等),可调节呼吸道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
⑸基细胞:①锥形,位于深部;②干细胞,增生、分化为其他各类上皮细胞。
2.固有层结缔组织中较多弹性纤维,常见淋巴组织。
(二)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多混合腺。
(三)外膜①较厚,含16-20个C字形透明软骨环,软骨环以膜状韧带(成于弹性纤维)连接;②软骨环缺口处为气管后壁,内含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和平滑肌束。
三、主支气管
与气管结构相似。
肺
一、概述
(一)大体组成肺表面被覆浆膜(胸膜脏层)。间质包括结缔组织和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实质包括支气管各级树状分支,分支的终端为肺泡。
(二)肺内支气管的树枝状分支(支气管树)
1.组成由主支气管(第1级)至肺泡约有24级分支,依序为:①叶支气管(第2级);②段支气管(第3、4级);③小支气管(第5-10级);④细支气管(第11-13级);⑤终末细支气管(第14-16级);⑥呼吸性细支气管(第17-19级);肺泡管(第20-22级);⑦肺泡囊(第23级);⑧肺泡(第24级)。
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下各段均出现肺泡。
2.分类①导气部(由叶支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部分);②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至肺泡部分)。
(三)肺小叶①肺的结构单位(每叶肺含50-80个肺小叶);②由每条细支气管及其所属的分支和肺泡组成;③锥形,尖端朝向肺门,底向肺表面;④小叶间有结缔组织间隔;⑤肺表面可见肺小叶底部轮廓,直径1-2.5cm。
二、肺导气部
(一)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①管壁结构似主支气管,但随管径变小而变薄,黏膜、黏膜下层与外膜分界不明显;②黏膜表被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逐渐变薄,杯状细胞渐少;③腺体渐少;④环状软骨渐变为不规则的软骨片并渐少,平滑肌纤维渐多。
(二)细支气管①内径约1mm;②被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渐变为单层纤毛柱状,杯状细胞渐少;③腺体和软骨片渐少以至消失,环行平滑肌更明显,黏膜常形成皱襞。
(三)终末细支气管①内径约0.5mm;②被覆单层柱状上皮,含杯状细胞;③无腺体和软骨片,有环行平滑肌。
(四)克拉拉(Clara)细胞①终末细支气管上皮中的主要细胞(小支气管即已出现,而后渐多);②柱状,无纤毛,游离面圆顶状凸向管腔;③电镜显示顶部胞质含较多低电子密度分泌颗粒;④功能未明,可分泌糖蛋白,在下呼吸道表面形成保护膜。
三、肺呼吸部
(一)呼吸性细支气管①被覆单层立方上皮,含克拉拉细胞和少许纤毛细胞;②上下游少量环行平滑肌纤维;③管壁有少量肺泡,具有换气功能;④肺泡开口处,单层立方上皮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
(二)肺泡管①管壁有许多肺泡,表现为一系列相邻肺泡开口之间的结节状膨大;②表面被覆单层立方上皮或扁平上皮,上皮下方呈现环行平滑肌纤维的横切面。
(三)肺泡囊①若干肺泡的共同开口处,无结节状膨大;②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无平滑肌。
(四)肺泡①直径约um的半球形小囊;②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③肺的主要结构成分;④壁很薄,由单层肺泡上皮组成;⑤相邻肺泡之间的组织称为肺泡隔,是气体交换部位。
1.肺泡上皮包括:①I型肺泡细胞;②II型肺泡细胞。
⑴I型肺泡细胞:①扁平菲薄(厚约0.2um,含核部分稍厚),光镜下难辨认;②覆盖约95%的肺泡表面积,气体交换的部位;③电镜显示胞质有较多小泡(内含由其摄入并将被转运到间质内清除的微细粉尘和表面活性物质);④损伤后由II型肺泡细胞增殖、分化补充。
⑵II型肺泡细胞
1)较小,立方或圆形,核圆形,胞质淡染、泡沫状。散在凸起于I型肺泡细胞之间,覆盖约5%的肺泡表面积。
2)电镜显示:①游离面有短小微绒毛;②胞质富含线粒体和溶酶体;③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较发达;④核上方较多高电子密度、呈同心圆排列的板层状结构的分泌颗粒(称为板层小体,内容物多为磷脂)。
3)表面活性物质:II型肺泡细胞板层小体内容物释放后在肺泡表面形成的薄膜,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呼气时肺泡缩小,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增加,降低了表面张力,防止肺泡塌陷;吸气时肺泡扩大,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减小,肺泡回缩力增大,防止肺泡过度膨胀。
2.肺泡隔相邻肺泡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含密集的毛细血管、丰富的弹性纤维。、成纤维细胞、肺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毛细淋巴管和神经纤维等。
肺巨噬细胞:①由血液单核细胞演化而来;②广泛分布于肺间质,肺泡隔中最多,有的游入肺泡腔;③具有活跃的吞噬功能,清除进入肺泡和肺间质的尘粒、细菌等,发挥免疫防御作用;④尘细胞:吞噬了较多尘粒的肺巨噬细胞;⑤吞噬了异物的肺巨噬细胞,可沉积于肺间质内、由肺泡腔经呼吸道随黏液咳出或进入肺淋巴管(至肺门淋巴结)。
3.肺泡孔相邻肺泡间的小孔(一个肺泡壁上一个或数个),直径10-15um。可均衡肺泡之间的气体含量。
4.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的薄层结构(厚0.2-0.5um)。包括:①肺泡表面液体层;②I型肺泡细胞和基膜;③薄层结缔组织;④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细胞。有的部位无薄层结缔组织,两层基膜直接融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