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厌脓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小五官里做大文章 [复制链接]

1#

记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杨嵘见证他用一双巧手为患者解除病痛

自年5月起,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网信办联合举办“医路同行守护健康”医院沉浸式体验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医院开放日”“我当一天医生/护士”“我当一天患者”体验活动,实现医务人员和群众之间的亲密互动、深入沟通、换位思考,让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找准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确保主题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7月6日,记者走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跟随科室主任杨嵘的脚步,体验了他的一天。在这里,常规手术有鼻息肉、鼻窦炎、鼻炎、鼾症、耳前痉挛、声带息肉、会厌囊肿等等,门诊小手术、各种切开、引流更是数不胜数。在这里,大多数患者慕名而来,有几个月大的婴儿,也有八九十岁的老人。每次门诊,科室门口都会排着长长的候诊队伍,医生们忙得连喝口水、去趟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

杨嵘(右一)为患者手术。尽职尽责早晚两次查房是科室专属

在医学界的众多研究领域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直被认为是“小”科目,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所面临的患病人群,往往具有发病率高、病种多样、疾病谱广等特点,对医生治疗的专业性、精细化要求程度很高。

杨嵘(右一)带领团队分析患者病情。

当天早晨7点,杨嵘像往常一样医院,处理完夜间的病例之后开始查房。查房过程中杨嵘细心地询问每位患者的病情以及恢复情况,并叮嘱患者注意术后饮食,针对患者及其家属比较关心的问题一一给予详细的解答。

记者采访当天正好是杨嵘的手术日,在查房时他特意查看即将进行手术患者的情况。术前与患者的沟通和安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当天准备手术的患者,杨嵘在查房过程中特别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会以轻松的话语缓和患者的紧张情绪。杨嵘细致地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了术前注意事项、术后康复要领,讲解了手术原理和大致过程,让患者放松心情、轻装上阵。查房结束后,杨嵘带着科室工作人员回到办公室,对刚刚查房的情况进行详细汇总。“今天手术中有一台手术是小儿腺体肥大,我们刚刚查房时,8岁小男孩的状态还比较好,像这个手术恢复很快。”杨嵘介绍着当天要进行的手术。

科室护士长告诉记者,杨嵘从走进手术室或者来到门诊坐诊,一般都要忙到晚上,从他多年工作中随机抽取一天,情形都是这样的……除了早上查房,在这个科室最特别的就是晚上也要查房。“忙完一天的工作,不管是下了门诊还是手术,我都会回到病房看一下,一个是看看当天手术患者的情况,另一个是为即将手术的患者讲讲注意事项。”杨嵘笑着说道。

精益求精连做4台手术为患者除病痛

从早上查完房到办公室完成汇总,9点半不到,杨嵘就带着团队直奔手术室。

很快,第一台手术的患者被接进手术室。接上心电监护、上麻醉,手术开始。伴随着监护仪的“滴”“滴”声,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半个小时后,这台小儿扁桃体手术完成。“别看只是小手术,对医生的眼力和手术的精准度有着很高的要求,容不得半点懈怠。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要把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完美。”杨嵘说。

记者了解到,杨嵘和团队成员经常一天要连做几台手术,从早到晚都保持着高度紧张状态。饿了,就轮流到手术室的“私人食堂”吃饭。所谓“私人食堂”,其实就是手术室外休息区房间里的一张方桌,上面摆着早已经凉透的工作餐。累了,就趁着麻醉师打麻醉的间隙小憩片刻,地点可以是墙边、手术室内的踏脚凳上……

诚如杨嵘所言,医生也是个拼体力的工作。见缝插针休息是每个医生的技能,大家练就了随时随地都能扒两口饭、补一会觉“充电”的本事。

或许,“医者父母心”这句话,只有亲眼目睹了患者的病痛,只有亲身经历了手术台上的分秒相争,只有看到“起死回生”,才能有真切的体会。

从上午9点半到下午2点30分,杨嵘在手术室一待就是6个小时。手术台上没有日出和日落,时间在这里是模糊的,但又是清晰的,因为每分每秒都是极其宝贵的。从手术室出来,记者看到,尽管杨嵘的步伐有些疲惫,但脸上却洋溢着如释重负的喜悦。

由于手术病人需要空腹,所以手术大都安排在上午,为了不让患者等候的时间过长,几乎每个手术医生半天多的时间都是在手术台上度过的。“今天一共做了4台手术,不算多、也不算复杂,基本都是一些常规手术。但就是这样,大家中午还是不能按时吃饭,我们已经习惯了。”杨嵘告诉记者。

勇往直前“要永远为了生命而努力”

手术台上的杨嵘胆大心细,无论多么高难度的手术,经他的一双巧手都能解决;诊疗桌前的他亲切和蔼,就算遇到爱哭闹的小患儿,经他的安抚都能卸下防备。“玩具是我和孩子们沟通的法宝”,亲切的话语加上耐心的引导,在与患儿一同“玩耍”的过程中,杨嵘就能精准诊断病情,制定诊疗方案。

“在我刚开始学医的时候,一些人有些看不上耳鼻喉科,觉得这个科室小没前途。但我不这么认为,没有小科室,只有小医生,能为患者解除病痛,你就是好大夫!”杨嵘告诉记者。

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杨嵘在耳鼻喉领域已经耕耘了28年。不同于外科、肿瘤科收治的急重患者,耳鼻喉科的疾病更像是“温水煮青蛙”,虽然大多数病症初期并不致命,但如果没有引起重视,不能及时医疗干预,患者同样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杨嵘说:“就拿打鼾来说吧,很多人觉得这是个小问题,但是根据我们的临床病例分析,很多患者打鼾是因为鼻腔发育畸形引起的,如果不及时干预,那患者在睡眠中将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这样不仅会引起患者的高血压,扰乱内分泌,甚至还有窒息猝死的危险。”虽然是细微之处,但也需要十足的努力,在杨嵘的主导下,医院在耳鼻喉科的基础上组建了睡眠障碍中心,在鼾症治疗方面颇有建树;与此同时,科室还专门成立眩晕诊治病房,对外周性眩晕进行综合治疗,在耳鼻喉领域赢得了病人的口碑,科室也一步步发展成为今天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其实说不累是假的,但是我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哪怕披荆斩棘也要勇往直前,要永远为了生命而努力。”杨嵘说道。

记者手记病人理解配合就是最大肯定

下午3点,手术全部结束后,早报记者完成将近一天的跟访,与杨嵘主任告别,因为杨嵘和他的同事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等他们下班时可能要到晚上七八点或者更晚,这样的节奏,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这就是医院医生一天工作的缩影。每一名医生都跟杨嵘一样,在极度繁忙中度过了令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一天,然而,这对于他们而言却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青春走到满头白发。其实,每一名付出辛苦劳动的医生并不是渴望鲜花与掌声,病人的理解、配合、康复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徐小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